杨保华是六九届的初中毕业生,他曾经在鲁东南的巩家庄大队插队落户,足足生活了近八年。直到后来他考上了中专,才离开了这个曾经的农村小村庄,回到了济南。谈起自己当年下乡插队的日子,杨保华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他在沭河洗澡时,丢失衣服的那次经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让他觉得特别尴尬和难过。
1970年5月下旬,杨保华与其他济南的知青一同来到了巩家庄大队插队落户。那时,大约有几十名来自济南的知青前来这个小村子,他们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被安排在巩家庄大队的第一生产小队。临时安置的地方是巩家庄的废弃小学。
这所废弃的小学有五间房子,其中东边的两间已经塌了,西边的三间基本完好。五名男知青住在西边的一间房子里,女知青住在中间的房子。东边的房子窗门都破损了,大家便把它用作了厨房,而巩队长的媳妇也暂时帮他们做饭。
那时候的巩家庄,田间的冬小麦已经泛黄,山坡地的玉米和高粱刚刚完成了间苗工作。巩队长正带领社员们锄地松土。当知青们到达时,他们先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带上锄头跟着社员们一起下田去。
展开剩余73%第一天的劳动让大家感到无比吃力,队长让大家锄地松土,可看着一群城市里来的孩子,竟像鸭子一样不熟练地挥舞着锄头,动作笨拙,巩队长几乎担心他们把禾苗给伤着了。于是,他让一位老社员去荒地上专门指导他们使用锄头。经过一个小时的耐心教学,大家才稍微掌握了技巧。
中午休工时,看到那一片蔫巴的高粱苗,巩队长真是心疼,他怒气冲冲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看你们的锄地,像狗啃一样,伤得一片青苗!下午你们都不用来锄地了,去牛棚挑牛粪吧!”
于是,下午的劳动更艰苦,副队长带着大家挑牛粪。副队长每挑一次,知青们就跟着挑一次。大家累得汗流浃背,副队长看到后心疼地笑着对大家说:“慢慢来,不急。干农活不是光靠力气,要学会技巧,挑担子也有讲究。”于是,他决定让大家挑一趟牛粪,就休息一会儿。大家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慢慢学会了锄地、挑担子,甚至做饭。
过了一个多月,知青们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看到他们的进步,巩队长也欣慰地夸奖道:“还是城里来的孩子聪明,做事很有劲,进步快。”
不久,麦收的季节到了,田野里金黄一片。巩家庄的大队是冬小麦播种最多的地方,每年的麦收都特别忙碌。杨保华和知青们跟着社员们一大早便去了田地里。他们来到麦田时,天上还有几颗微弱的星星,而四周一片寂静。
巩队长简短地叮嘱了一番,随后大家便开始割麦子。刚开始时,知青们因为不熟练,速度慢得可怜,社员们已经领先了不少。看到大家疲惫不堪,巩队长心疼地安慰大家:“别着急,慢慢来,等你们熟练了就好了。”
在麦收的过程中,一位叫巩春英的姑娘注意到杨保华的镰刀特别钝,割麦子非常吃力。于是她主动拿过杨保华的镰刀,帮他割了几把。看见杨保华的手上已满是水泡,巩春英便拿出手绢,包裹住镰刀,递给杨保华,让他继续割麦子。杨保华换了镰刀后,割麦子变得更加轻松,速度也快了许多。
麦收结束后,杨保华为了表示感谢,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条花手绢和一把折叠扇子送给了巩春英。那一天,巩春英偷偷给杨保华塞了两个煮鸡蛋。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点滴的关心中慢慢升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保华和巩春英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直到1975年夏天,济南的知青基本都已经离开了巩家庄,杨保华也有了两次招工的机会,但他始终不舍离开巩家庄,尤其是巩春英。
1975年7月,巩家庄大队获得了一个去公社邮电所工作的招工名额。因为杨保华表现不错,大队书记将这个名额给了他。尽管如此,杨保华依旧心系巩春英,甚至在离开前,巩春英用眼泪送他走,并用她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留恋和不舍。
杨保华开始了新生活,渐渐的,他在济南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每当回忆起巩家庄的时光,杨保华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他知道,虽然距离近,但却无法弥补心中的那份遗憾。
时光流转,杨保华已在济南定居多年,生活幸福安稳。他虽然远离了那个曾经有过的岁月,却始终未曾忘记巩家庄,也未曾忘记巩春英。每每忆起这些,心底的那份情感便愈加深刻。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按月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