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2年农历五月十四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映照大地,虽是深夜,却依旧能让人清晰辨物。济南城西北方向的一条僻静林间小路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循声望去,只见两骑一前一后飞驰,前者装束似僧人,时不时回头张望,脸上满是慌张;后者则是一位束发披甲的青年,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眉宇间满是杀机与愤怒。
忽然,两匹快马因长途奔袭而口吐白沫,先后倒地。僧人猝不及防,摔得极为狼狈;青年却身手矫健,借着惯性一跃,稳稳落在僧人身侧。僧人仓皇喊出“饶——”字,却没能说完,青年已举剑斩下他的首级。随即,他在尸身上翻找片刻,取出一枚兵符,又用僧衣擦拭剑上血迹,将僧人的头颅小心包裹。这个青年,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南宋词人兼抗金名将辛弃疾,而倒毙在地的僧人,正是他的旧日好友义端。这便是“义斩义端”的故事由来。
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历城区),自幼随祖父生活。那时山东早已落入金人之手,辛弃疾少年时便常被祖父带到高处远眺江山,耳濡目染间,胸中早已埋下“驱逐金虏、恢复故土”的抱负。他气质中兼具燕赵豪侠之风与书卷才气,后世人们熟知他以词抒志,却鲜有人了解他作为将领的铁血一面。
展开剩余71%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途中被杀,引发山东、河北各地汉人群起而反。彼时年仅二十的辛弃疾亦召集起两千余人,加入声势浩大的耿京义军。义端原是他部下的小头目,本为酒肉和尚,投身义军不过是贪图富贵。军纪日渐严苛,他心怀不满,六个月后竟窃取兵符,意图投奔金人。耿京震怒之下责怪辛弃疾,命他三日之内取义端首级以谢军令。辛弃疾于是展开连夜追捕,两天一夜不眠不休,至此终于手刃叛徒。义端之死,使辛弃疾赢得军心,耿京称其“壮”,并重用于义军管理层。此时辛弃疾更趁机提出“投宋抗金”的战略建议。
按理说,自此他应当一路平步青云,走向人生巅峰。果然,辛弃疾很快得到耿京支持,率领五十精锐渡江,与南宋廷联络。然天命多舛,待他凯旋返鲁时,却见耿京已被叛徒所害,义军残部落入张国安之手,并妄图率五万兵力向金人投降。辛弃疾此时进入“开挂”状态,竟率区区五十人直闯敌阵,生擒张国安并押赴江南,正法于市。此壮举堪比岳飞当年破敌,声名远播。
然而,命运并未让他真正成为第二个岳飞。投归南宋之后,辛弃疾虽受到宋高宗赵构嘉奖授官,却并未开启大规模抗金生涯。反而三十五年宦海浮沉,被调任八十余次,几乎每年两度更换职务,日子颠沛流离。常人早已心灰意冷,但辛弃疾仍坚守壮志。
在漫长的官途生涯中,他曾出任湖南安抚使,任上五年间苦心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飞虎军”。此军虽名为“厢军”,职责在于维稳地方,兼有武警与军防之责,但辛弃疾训练有方,使之成为劲旅。尽管史料未留下正面与金军交锋的确切记载,但金人对其评价颇高,称“飞虎军为虎儿军,望而却步,不敢应战”。此语虽不足以写下辉煌战绩,却足见其威名震慑敌胆。
遗憾的是,后世再难找到飞虎军与金军血战沙场的明确史实,这让辛弃疾将军生涯的一面显得若隐若现,颇令人扼腕。但无论如何,他既是豪放词派的巅峰人物,又是文武双全、志在抗金的铁血将领,其人生虽多磨折,依旧堪称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按月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