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这家由中核集团全资控股的老牌企业,前身为1983年成立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如今肩负起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国家使命。 挂牌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与中核集团董事长申彦锋共同揭牌,标志着“国家队”在终极能源赛道迈出关键一步。
同日,中国核电发布公告,宣布以10亿元参股聚变公司,持股比例6.65%。 这笔总投资114.92亿元的交易,参与者还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浙能电力、中国石油昆仑资本等7家巨头。 增资后,聚变公司注册资本跃升至150亿元,中核集团持股比例稀释至50.35%,但仍保持绝对控股权。
聚变公司选择的技术路线引发业界关注。 区别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采用的低温超导材料,该公司聚焦高温超导磁约束聚变路线。 高温超导材料的高临界温度和强磁场特性,可将聚变堆体积缩小至传统装置的几十分之一,大幅加速商用进程。 这一选择与中国近年来的技术突破紧密相关。
就在聚变公司挂牌前三天,成都传来捷报。 7月18日,瀚海聚能公司在成都经开区点亮了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 金黄色等离子体在石英管中稳定生成,标志着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应用。 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未来计划利用聚变中子开展核医疗、核废料处理等商业化尝试。
瀚海聚能当天还与国光电气、旭光电子等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攻关聚变装置真空系统、快控开关等核心技术。 这一合作凸显产业链协同加速的趋势。
合肥科学岛的科研进展同样令人瞩目。 2025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00秒,刷新世界纪录。 而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计划于2027年底实现首次聚变发电演示,目标验证能量净增益突破(Q>1)。
核聚变产业的资本热度持续攀升。 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股权投资达17.4亿美元,中美两国贡献主要资金。 美国能源部2025年1月拨款1.07亿美元支持聚变创新项目,而中国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上半年涨幅达41.78%。
在传统核电领域,规模化发展正在提速。 2024年8月,国务院一次性核准江苏徐圩、山东招远等5个核电项目共11台机组,创五年新高。 2025年4月,广西防城港三期、浙江三门三期等10台新机组再获核准,延续每年8-10台的审批节奏。
这些机组以第三代技术为主流。 漳州核电2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国产化率超95%,预计2025年末并网发电,单台年发电量突破100亿度。 四代技术如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也在稳步推进,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设备制造商迎来明确增长周期。 以核岛设备为例,三代机组单台投资约200亿元,设备费用占比30%,相当于每年释放近600亿元市场空间。 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在核岛主设备领域市占率超40%,江苏神通的核级阀门市场份额达60%。
超导材料成为聚变产业链的核心战场。 磁体系统占聚变反应堆成本的28%,高温超导带材需求激增。西部超导年产能突破300公里,联创光电实现兆瓦级超导设备量产。 Z箍缩装置则推动脉冲电容、快控开关需求,国力股份、旭光电子相关订单放量。
铀资源保障体系同步强化。 全球铀矿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中核科技突破核级锆材国产化,燃料包壳材料自给率达90%,打破美日垄断。 该公司铀矿提纯技术已升级至万吨级,匹配未来十年机组建设需求。
在线配资交易网址,按月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